在古代,人们是如何认识时间的?
纪录片《古代时间简史》讲述了古代中国人认识时间、记录时间、测量时间、应用时间的智慧历程。
该片共六集,每集15分钟,于7月21日-7月26日每晚7:00在CCTV-9播出,央视频每天中午12:00更新一集。
纪录片《古代时间简史》海报
该片以严谨的考据与生动地表达,通过知识性、趣味化的方式,呈现出中国人关于日、月、年、季、时、刻的认知过程,深入探索了古代中国天文历法、农业生产、政治、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关于时间的奥秘。
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记载:“夸父不量力,欲追日景(影),逮之于禺谷”。“自不量力”的夸父,为了族人能过上幸福生活誓要追上太阳。今天,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时,不妨展开合理的想象——真实的夸父,或许是远古时期的一名天文学家,他追逐的并不是太阳,而是太阳的影子,手中的桃杖恰好就是用来测日影的工具。
纪录片截图
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人们发现站在太阳下时,身体的投影长度会随着季节规律而变化。但是人的高矮胖瘦参差不齐,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日影,古人创造了工具——表。它是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8尺竿子,相当于一个人的身长。《周髀算经》里的勾股定理,就源于古人的日影观测。在测日的过程中,先民领悟到了巧妙的数学原理——如果一个直角边是8,另一个直角边取6,斜边的长度就是10,这便是一组完整的勾股数。
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日影,古人创造了工具“表竿”
先民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当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,像对太阳的执着探究一样,他们对月亮的仰望也从未停歇。
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,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托举日月,这种日月并置的构图方式,直接体现了古人对日月同等重要地位的认可。“日”和“月”放在一起,才有“明”。
敦煌莫高窟的壁画
先民们发现,月亮从一道细细的弧线逐渐变圆,再慢慢残缺,正好是一个周期的变化。这样,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单位——月,就诞生了。
看下面这张图,你能记住每个月相的名称吗?
月亮的圆缺变化,塑造了古代的时间观念
“一天”的概念是怎么来的?一年到底有多长?春夏秋冬怎么分?古人一天怎么过?古代的计时器到底是如何越做越准的?都将在纪录片中一一作答。
无间:陈浩民上线,改变4人结局,蓝冰的真实身份让人意外
1304资讯2025-09-21周星驰巧遇五月天晒合照 自荐才艺想组成六月天
1303资讯2025-09-21肖战10秒哭戏火上热搜!新华社点名宣传,郑晓龙这次淘到宝了
1105资讯2025-09-21从入门到入魔,令人捧腹的邪门乐队电影
759资讯2025-09-21日本动画电影首日票房冠军!宫崎骏新作《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》获高口碑 创造清明档新片首日票房新纪录 观众:一部不可错过的大师之作
709资讯2025-09-21北京市教委回应网红艺考生作弊:近日被多次反映,核查中
693资讯2025-09-20王海歌卸任华鼎奖主席,曾致力创建世界一流电影奖项
683资讯2025-09-20宋仲基女友正面照公开 曾当演员现在是英语老师
682资讯2025-09-21妻子情人同住一室,将私生子带回家养?杨议的“真实面目”被戳穿
679资讯2025-09-21佟丽娅清明节带9岁儿子阿那亚度假,儿子肉嘟嘟个头长得飞快
621资讯2025-09-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