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观众而言,穿越题材的喜剧早已不再新鲜——无论是未来人降临过去,还是古人闯入当下,无外乎利用角色的“信息差”制造喜剧效果,形成戏剧冲突。
而近期上映的《奇遇》则玩出了新意:43岁疲惫躯壳里,闯入18岁的莽撞灵魂;18岁青春身体中,硬塞进43岁的世故心思。 这场发生在“自我”之间的灵魂互换,撕开了一道深刻的人生诘问:若能直面年少的自己,是相看两厌,还是彼此成全?
马多导演。
导演马多在这部披着奇幻喜剧外衣的作品里,深植了关于成长、选择、遗憾与自我和解的内核。本次专访,他不仅解剖了“自我灵魂互换”这一高概念从日常灵感到银幕奇观的蝶变之路,更袒露了影片背后对时间、宿命、善良本质及自我接纳的哲学沉思。这远非一次简单的银幕穿越,而是一场直抵观众内心的自省之旅。
以下为采访全文。
01
“很多曾经觉得特重要的事,时间都能抚平”
南都娱乐:影片选择了“43岁与18岁自我灵魂互换”这一高概念设定,这个巧思是怎么一步一步成型的?
马多:这个问题关键词是“一步一步”。它确实是一步步走到这的。最初就想拍个穿越题材的喜剧。穿越题材确实拍得多,有点俗套,但它又特别原始——谁没想过“当时选另一个就好了”呢?这种心态很真实。但电影得创新,得给观众新鲜感。定了穿越这个大框架后,我们就绞尽脑汁想,怎么做出自己的特点。
契机很日常。我们工作室有些年轻小朋友,文身、脏辫,看着特酷。我进去,他们打招呼:“哥来了!马老师!”挺客气。突然有天我在想,如果我高中时见到他们,肯定觉得他们贼酷,一定不是现在和他们交流的姿态。如今年龄、身份变了,对同样的人或事,态度就不同了。我就想,那18岁的我看现在的自己,会满意吗?会怎么看待我现在的生活、身边的人?比如开剧本会,一个18岁的灵魂怎么跟大家交流?
大概就是在这个心理契机下,慢慢发展出了这个双向穿越的故事。过程中也找到了想表达的主题:什么是人的“完整”?18岁青春热血,但那是面对世界的万能钥匙吗?似乎不是。40多岁成熟有智慧,但有时又太有技巧、世故圆滑,忘了那种简单直接、“打直球”解决问题的方式。理想的人生需要不同维度的补充和完整,因此我们就把这个主题,用具象的结构和形式呈现出来。
南都娱乐:一般来说穿越电影都是单向的,但你是双向。有没有参考一些成名的作品?
马多:两个人灵魂/身体互换的电影挺多,比如《辣妈辣妹》《你的名字》。但它们大多是两个人(母女、父子、朋友)之间的互换。剧作结构上肯定有借鉴,这是规律。但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做了变化:看似两个人,其实是同一个人,是自己。
正因如此,也增加了剧作上的难度。因为两个人互换,还是在同一个时空里发生的错位故事,而两个不同年龄的自己互换,就让故事变成了双时空并行,难度成倍地升级了。叙事结构上两个时空的比重、节奏、反差、呼应和衔接都要考虑,因为是同一个人,又不能各讲各的,所以利用QQ让两个时空可以对话,完成两个灵魂之间,从彼此不满、到对抗、到统一的成长过程。
最重要的是故事第三幕还要双线合并,两个灵魂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,既完成高潮戏的动作要求,又要表达出自我和解、坚守自己人生的主题。那个冠军奖杯就成了两个时空纠缠的重要道具,也是心魔和枷锁的象征。
南都娱乐:影片前半段,中年和青年黄遇奇有过很多价值观的碰撞,比如跑步比赛这件事,青年的他认为是天大的事,但中年的他认为无意义,你为何选择用跑步(而非学业、爱情等)来具象化这种冲突?跑步是否是种隐喻?
马多:首先,青年觉得跑步重要,这很真实。小时候一次月考都像天大的事,但可能下个学期就不在乎了。很多曾经觉得特重要的事,时间都能抚平。
选跑步,从剧作讲,最后需要一个动作场面作为高潮,得热闹起来。青春片常用乐队演出或比赛,我们也考虑过。但跑步最原始——人类本能,在非洲大草原就会跑,它直接、有冲劲。乐队或球类比赛规则复杂,拍出来容易假。我是体育迷,看奥运会、世界杯,最真实震撼的反倒是全景直播镜头,电影很难拍出那种真实感。跑步原始直接,不需要战术配合,拍起来更可控。特意选了400米,它介于短跑和长跑之间,正好是标准跑道的一圈,这一圈也象征着人生最终的和解与圆满,是个具象隐喻。
南都娱乐:影片最后,过去和当下的黄遇奇都遇到了人生转折点,但有意思的是,青年的他帮忙解决了中年会遇到的困境,中年的他解决了青年时遇到的挫折,如果没有发生灵魂互换是否根本没法解决?
马多:现实里,当下的困难最终总会解决,但解决的方式或结果,未必是我们认为最好或最满意的。穿越电影是带着信息优势回到过去,做个“最优解”——因为你知道选另一条路结果不好。但这在现实里无法实现,谁真能回去选那个“正确答案”呢?而且,选了另一条路就真的更好吗?现在不都说“不要美化没选的那条路”吗?这无解,因为现实中没人能真的回去。
我自己也有遗憾。小时候练足球,想过要是坚持下来,现在可能踢中超了?但那样就好吗?不练球,我才找到了更热爱的电影。所以,“解决”是否更好?人没法跳出来看,很难说。
02
“你永远无法只改变一点,就确保后面一切都对”
南都娱乐:很多人会对曾经的来时路感到羞耻,会不停攻击曾经的自己,但是电影结尾,两人携手解决了问题,达成了互相理解。这是否意味着成长,其实是一个接纳自我的过程?
马多:我觉得是。现在常说“过去不是黑历史,是来时路”。接纳自己确实是人生智慧。小时候觉得特傻特难过的事,时间久了回头看,很多都成笑谈了。接纳自己需要时间,也需要更广的认知。认知范围大了,时间过去了,回头看就能接纳。这也是很多电影讲和解、讲自我接纳的原因。这是人生不变的主题——大部分时候,我们最终都能接纳。
南都娱乐:是否可以理解为,如果没走过那些“错误”的路,就成就不了当下的自己?
马多:其实也很难说那就是“错误”的路。从科学角度看,人的很多选择可能是基因编码的结果。看似感性的选择,背后或许有你的基因、思维活动在驱动。就算像电影里穿越回去了,你知道这件事该这么做选择,但下一步呢?你可能还是得按你的本性来——那本性来自基因、成长环境、认知。你是什么样的人,大概就会做什么样的选择。
南都娱乐:电影中有句对白,大意是说“很多事情重来一遍,结果还是不会改变”,你认同吗?
马多:这可以衔接刚才的话题——到底什么是“你自己”?就像做题,选C跳到第3题,选B做第2题。你当初选了B,按部就班地走到第2题,回过头来看,感觉没意义;直接选C跳到第3题,但那条路径后面的题你没做过啊!就像黄遇奇,他让家里餐厅开到未来会火的厚街,贷款做大做强,想做成海底捞。但他没经历过开餐厅之后的事——人生总有未知,总有你第一次面对、不知道怎么选的东西。所以电影里没让他一路开挂。就像此刻,假如我碰倒了面前的一瓶水,很狼狈,重来一次我可能不碰水,但谁知道椅子会不会突然塌了呢?你永远无法只改变一点,就确保后面一切都对。不可能。
南都娱乐:但电影的结局确实改变了。你觉得他是做对了什么,导致了未来改变?
马多:首先,我让改变主要体现在小的、静态的物品上,比如存钱罐摔碎了,未来它就消失了,照片变了。这是蝴蝶效应最直观的体现——这些物品不参与大的因果。
电影里角色的命运改变,基于一点:善良。比如李盼盼,因为当年的冲动失手打人,人生落魄。我让他命运改变,从捡破烂到开网吧,完全基于他是个善良的角色。包括他爸爸,也是出于爱,满足他去夏威夷的小心愿。这是出于温暖。
但大的因果,像黄遇奇能否成为连锁餐饮大亨或像任日天那么“成功”?这取决于他是什么样的人、会做什么选择,是个复杂的动态关系,而且如果他真的改变了成功了,那是投机取巧走捷径得到的,违背了善良原则。在大的动态关系上,它有一条既定的路,不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。
南都娱乐:大部分时空旅行的电影,都容易引发蝴蝶效应,除了电影呈现出来的部分,你觉得黄遇奇的时空穿越还改变了什么?
马多:比如跑步,黄遇奇最后赢了,任日天的奖杯随之消失。那意味着当时他夺冠了,任日天就没夺冠。任日天没夺冠,他爸对他的态度、他后续发展轨迹肯定不同。但电影篇幅有限,奖杯一消失,黄遇奇踹开门还是要跟任日天对抗,保持事件的完整性,以及情绪和情感的连续性,没法展开讲其他各种可能。我相信他俩的人生因此一定会有或大或小的不同。李盼盼也是,他没进监狱,真就去开了网吧?不见得,可能长大对电脑没兴趣了,又有新追求了。黄遇奇如果得了奖,会不会成职业运动员进国家队?可能性很多。但电影得保持既定场景的延续性——奖杯回来,他们还在办公室,任日天还是老板,黄遇奇还是那个要踹门的他。
03
“至少没活成让自己讨厌的人”
南都娱乐:贾冰和王皓饰演的是不同时空的黄遇奇,你如何指导这两位表演风格不同的演员,去呈现同一个角色的内核以及灵魂互换后的状态?
马多:我首先要保证神似,人物底色不变,标志性动作是最外化的连接。剧本围读时我们一起探讨人物的延续性,设计了这个动作。但最重要的是回归剧本:黄遇奇底色是什么人?善良!18岁有冲劲,43岁不那么“中二”了,但善良没变。比如影片开头,共享单车倒了他要一辆一辆扶起来,哪怕上班迟到、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,也要做,毋以善小而不为。
其次,18岁有18岁的特点,43岁有43岁的特点。交换后,贾冰(中年身体)要表现18岁的夸张,王皓(青年身体)要表现中年感。现实中不可能那么夸张,人不可能那么咋咋呼呼,但戏剧效果下,灵魂和身体的反差反而令人物成立。我们更强调不同——大家都知道是一个人,但要尽力演出18岁和43岁灵魂的区别,这个故事真正的主角,其实是两个不同年龄的灵魂,而不是他们的身体。没刻意追求很多外化动作的模仿,那样可能限制发挥。
南都娱乐:还有肢体动作幅度,年轻时会更大,中年后反而收了起来。
马多:对,聊过这点。很多肢体动作差异是生理带来的。年轻人起床“啪”一下就能起来,核心力量足。年纪大了,可能腰腿不舒服,动作就慢,甚至发声方式都不同。情绪表达、夸张表演对他们这样的好演员不难,难的是演出那种生理机能带来的肢体本能反应。
南都娱乐:本片的选角有很多是《一年一度喜剧大赛》和脱口秀比赛出身的表演者,你觉得这些在综艺里出圈的演员,在跨界拍摄喜剧电影时,有什么让你意料之外的事情?
马多:选他们首先基于题材类型:喜剧。喜剧节奏很重要,他们在各自领域有得天独厚的节奏感。合作中发现他们身上真有“梗”!我们的剧本提供了80%基础:情景、核心冲突、剧情走向、关键台词。剩下20%拔高出彩的部分交给他们。正因为他们是喜剧演员,能在自己风格里拔高这20%。现场突然来那么一个动作,一句台词,常有意外惊喜和效果。这是剧本写不出来的,是他们自己的才华和发挥。
南都娱乐:能举个他们临场发挥的例子吗?
马多:比如杀马特打架那场,马旭东(李盼盼)喷完发胶说“黄遇奇你先去比赛,这交给我”(剧本有)很英雄主义。走戏时王皓(黄遇奇)即兴接了句“你说什么?”(假装没听清)。马旭东那股劲儿一下就泄了,显得自己很滑稽,这时李治良(厚街男孩老大)又即兴插话:“他说让你先去比赛,这交给他。”现场效果特好。正式拍就保留了这个方案。很多这种现场即兴碰撞,都让细节增色。主要因为他们很放松。
南都娱乐:路演时和观众交流,有没有让你意外或印象深刻的观众反馈?
马多:很多反馈挺好。我们不是纯肢体夸张喜剧,后半段更像正剧,情感落点重。但发现除了说好笑,观众站起来谈感受,更多聚焦在情感部分。这让我特别开心,说明核心的东西大家感受到了,感受得还挺细腻。还有挺多初中生站起来,十四五岁,问的问题和思考特别深刻!一点不像小孩。
我印象很深在长沙,一个15岁女生问:为什么千禧年代杀马特年轻人染头发做头发,现在好像不多了?有什么时代特点?她考虑得很宏观。我做剧本研究时了解到,杀马特是那时一部分迷惘的年轻人寻找自我价值、彰显个性、在时代背景下找到存在感的方式,不简单是染头发,背后有复杂的社会背景、时代气息和心理动机。她问题背后有对时代群体的思考,我当时挺震惊。
还有很多成年观众说解压、治愈,甚至找到了力量。有考研考公的说压力大,本想看两小时喜剧放松,没想到最后被鼓励到了。这些反馈让我感触很深。说明观众没只把我们看成闹腾、奇幻、不接地气的浅薄喜剧。表面下我们确实想表达些深情和深刻的东西,观众感受到了,这让我特别欣慰。
南都娱乐:最后,你想对18岁的自己说些什么?此刻的你是18岁的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吗?
马多:最想说的就是:应该更努力一点。我回头看觉得自己不算特别努力勤奋的人,感觉浪费耽误了不少时间。不是说功利地为了达到什么高度,而是觉得人生像海绵,好多时间被浪费了。更努力勤奋点,也许能过得更充实,体验更多。
18岁的我希望自己未来是个非常厉害的大导演。现在看,还没达到那个高度,但确实在这条路上走着。所以还是希望更努力勤奋,抓紧时间。拍电影有物理时间限制,更努力,同样时间能做更多事。18岁看现在的我,肯定不会100%满意,但应该也不会太失望吧——至少没活成让自己讨厌的人。
无间:陈浩民上线,改变4人结局,蓝冰的真实身份让人意外
1122资讯2025-08-21周星驰巧遇五月天晒合照 自荐才艺想组成六月天
1115资讯2025-08-21肖战10秒哭戏火上热搜!新华社点名宣传,郑晓龙这次淘到宝了
914资讯2025-08-21从入门到入魔,令人捧腹的邪门乐队电影
538资讯2025-08-21日本动画电影首日票房冠军!宫崎骏新作《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》获高口碑 创造清明档新片首日票房新纪录 观众:一部不可错过的大师之作
511资讯2025-08-21北京市教委回应网红艺考生作弊:近日被多次反映,核查中
510资讯2025-08-21宋仲基女友正面照公开 曾当演员现在是英语老师
509资讯2025-08-21王海歌卸任华鼎奖主席,曾致力创建世界一流电影奖项
501资讯2025-08-21妻子情人同住一室,将私生子带回家养?杨议的“真实面目”被戳穿
500资讯2025-08-21佟丽娅清明节带9岁儿子阿那亚度假,儿子肉嘟嘟个头长得飞快
442资讯2025-08-21